首页动态
     
   探索未来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
 
通讯员:聂祚仁       责编:孙新华       审核: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1-05-08 17:45:24
 

聂祚仁,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校长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少不了工程师和工程的身影。工程教育肩负着培养工程师的使命,21世纪以来,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工程教育应该如何发展,成为业界人士思考与讨论的热点。

一般认为,科学是知识体系,是认知活动取得的成果,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系统的、有组织的科学活动就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核心是“发现”;技术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手段与方法,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由知识转化为技术的过程就是技术开发,技术开发形式有多种,但其核心是“发明”;工程是以促进人类发展为目的、有组织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主要解决的是“做出了什么”的问题。三者之间,科学是目的(成果),技术是手段,工程是过程;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研究的手段;技术是构成工程的核心要素,支撑着工程的实施,工程则促进技术的发展。伟大的工程中都蕴含着伟大的科学与技术。

不断改进和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各类工程,就是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需求和科学知识与技术体系内在矛盾运动的强大驱动下而诞生的,一系列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深刻技术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其间,每次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成为后来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每次技术革命都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基础,反过来也影响和推动着新的科学理论的探索与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工程教育需要有深厚的科学和技术知识作为基础。

2014年,中国工程教育在校生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工程教育第一大国;2016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国,表明中国工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证结论在成员国之间实质等效,标志着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十三五”期间,中国工程教育进一步加快了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步伐。2017年以来,教育部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6月推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时代工程教育培养范式,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并于2018年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本,先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457个,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几年来,涌现出了一批新工科建设的典范。

从工程教育发展的全范围和长时段来看,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相类似,我国工程教育发展与质量的主要矛盾也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横向东部工程教育强,中西部工程教育相对较弱;纵向本科工程教育强,而专科和基础教育阶段以及研究生层次的工程教育还比较弱;本科工程教育阶段,也存在着“卓越计划”和新工科试点的项目与专业,还无法为大规模和多样化的学生群体提供高质量工程教育的问题。

要让当下的工程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工程师及其形成的工程为经济、社会和环境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工程与工程教育全过程。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走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绿色发展理念要贯穿于工程和工程教育全过程中。

关注工程伦理,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工程师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将发挥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工程伦理课程加强工程师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约束工程师的行为。

传承探索未来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坚持面向社会发展与工程需求的课程设置原则,除了科学和技术课程外,还要以社会发展为导向设置多学科课程,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也是学生未来进行知识整合和高效工作的关键;广泛的社会参与和产学研合作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与社会发展和工程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获取丰富的经验;PBL特色化的教学方法等。有研究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团队项目和真实体验而设置的在线课程是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景。

继续做强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未来高等工程教育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球视野与国际化的知识与技能,“一带一路”为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建立起了很好的桥梁,要通过为学生提供一系列跨民族、文化的学习和工作机会,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全球性经验。

大规模提供高质量的工程教育。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继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和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认证、试点与实践经验,从横向不同区域和纵向不同学段大规模提供高质量的工程教育。

中国有着世界第一大的工程实践现场,有着世界第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我们深深扎根于中国广阔的工程实践沃土,为工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探路,必将贡献出领跑世界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322日第1版,详情请点击http://paper.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3/361399.shtm?id=361399

 
来源:中国科学报         

copyrigh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米兰网页版,乐动(中国)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希望大道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建军东路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邮编:224051                  电话:+86-515-88168666